0/1000
一个北大物院学生国际交流的感悟
几个月来,初到美国纷至沓来的印象开始在我脑海中显现出脉络,对于中美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我有了一些系统性的思考。在此,受篇幅所限,我仅对中美科研的异同记录一点浅见。就我所见而言,在物理领域,目前两国在科研条件(包括科研设备、科研人员素质、政策支持等)上差距日益缩小,更显著的差异体现在科研风格上。在国内,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中国人聪明勤奋的特质,我国科研产出速度很快,在成果指标上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在美国,高校科研的目标不是快速产出成果,而是向业界输送原创性的、具有潜在价值的创新思路,科研工作节整体奏较为松弛,却在组内、组间的交流讨论上投入大量时间。也正因如此,在跨领域、跨学科的联动中,科研人员集思广益,更容易产生真正颠覆性的重大进展。两种科研模式各有所长,如果能够将二者结合互补,兼顾效率与创新性,其结果将是振奋人心的。我想这也是科研工作者参加国际交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意义所在。
篇幅太长截取了一段,正好应了昨天蓝星关于比亚迪的帖子,与理念无关,与学术风格有关。不过能看到未来的科学工作者这个态度我们就放心了。要是蓝星那样的,真可能要瞎,从这个意义来说,他们的系主任还是有眼光的
8
42
阅读全文
评论
最近回复-
回复 前缘误我: 这样也算是他自己掏钱啊2024-12-15北京 8 4
-
回复 G30: 管制是一方面,这个族群已经“进化”到了这个层度是另一方面,让他们乐出声来2024-12-15北京 8 4
-
回复 G30:2024-12-15北京 8 4
-
回复 张作霖手黑: 祝你快乐吧,每个人位置不同,不是每个人自己睡好就行了,还得有人想怎么让更多的人睡好。。。。。2024-12-15北京 8 4
-
该用户太调皮了,已被禁言~
2024-12-15北京 -
中国从来就不缺嘴炮大忽悠,但他们只能从喷体制入手,因为在那些他们想要喷的科技领域里他们连个符号都不认识
所幸那些负重前行埋头苦干的人也没空搭理他们,中国科技到底行不行,看大趋势就行了,1年2年看不清楚,就看5年10年,再厉害的大忽悠们最终也不过是历史车轮上一个个淡淡的嘴型的印记而已2024-12-14北京 8 4 -
2024-12-14山西 8 4
-
很多问题本就是两难,宽松的科研环境可能产生创新思维,但是也可能混日子的滥竽充数2024-12-14江苏 8 4
-
创新有一定的偶发性,有目的有指标的创新应该叫研发吧2024-12-14广东 8 4
-
加油2024-12-14山东 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