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00
【老壶摄影文集】之《摄影的美学思考》
闲聊引出的话题
饭后点上烟,我们几个朋友在摄影出版社总编宋XX家闲聊,我像点钞一般快速翻看着手边茶
几、电视柜上的摄影书籍。
他家的书很多,有些是他以前从师文怀沙研究先秦文学的,有些是他近期准备拍摄《戏剧角
色》有关印度戏剧的书籍,而更多的是,连卫生间码放的都是他主持摄影出版社工作时出版的
摄影书籍。
他自诩地说他主持摄影出版社工作的几年出版的摄影书籍要比摄影出版社建国以来出版的书籍
总和都要多——我不屑,不是你出的多,而是你赶上了摄影大潮——就吹吧!
闲聊间我放慢了翻看书籍的速度,一本杰里·尤斯曼的《想象的空间》吸引了我的目光。
此后大家的话题都转向了对于尤斯曼摄影作品的不同评价。
尤斯曼作品:
附件:
8
4
阅读全文
评论
最近回复-
花一个星期时间仔细研读2013-09-05未知 8 4
-
:@ :@ :R: :R: :R: 老壶所说的是辩证法美学基本原理在具体的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这个,无论马克思、黑格尔……都会赞同!2013-06-10未知 8 4
共54条评论
尤斯曼简介
尤斯曼出生于底特律,1957年毕业于罗彻斯特技术学院,1960年获得印第安那大学硕士学
位。此后,在佛罗里达大学任教,1974年成为这所大学的研究生指导教授。
尤斯曼擅长暗房特技制作,被称为“影像的魔术师”。他的摄影作品,以令人惊奇的异
常、神秘和谜一般的形象为特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1960年起,尤斯曼开始专注合成影像的实践。他将自己的创作方法,称为“幻觉效应
的发现”。他在创作时,总是事先拍摄大量的岩石、海洋、天空、树木、人像等寻常影像,然
后在暗房中,通过多架放大机,将几张不同底片上的影像,巧妙地叠合在同一画面中。
尤斯曼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它改变了正常的空间和比例关系,产生象
征、变形、夸张、抽象的荒诞效果,折射出现代生活内在的本质。
尤斯曼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山间的手和圆物》
尽管暗房可以切断我和外面世界的联系,但是我在暗房中的活动,又和外面的宇宙万物有
着千丝万缕的牵连。在暗房里,我可以静下心来,进行内心的对话,把我在外面拍到的影像和
我内心的思绪结合起来。对我来说,暗房里的工作决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而是一种艺术的创
造。
1967年,尤斯曼以《摄影中的多次曝光放大技术》这篇论文,获得“古根海姆奖”,成为
美国摄影史上第一个以学术研究获此奖项的摄影家。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举办过100多次个人展
览,并被许多博物馆永久收藏。
尤斯曼作品:
附件:
尤斯曼出生于底特律,1957年毕业于罗彻斯特技术学院,1960年获得印第安那大学硕士学
位。此后,在佛罗里达大学任教,1974年成为这所大学的研究生指导教授。
尤斯曼擅长暗房特技制作,被称为“影像的魔术师”。他的摄影作品,以令人惊奇的异
常、神秘和谜一般的形象为特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1960年起,尤斯曼开始专注合成影像的实践。他将自己的创作方法,称为“幻觉效应
的发现”。他在创作时,总是事先拍摄大量的岩石、海洋、天空、树木、人像等寻常影像,然
后在暗房中,通过多架放大机,将几张不同底片上的影像,巧妙地叠合在同一画面中。
尤斯曼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它改变了正常的空间和比例关系,产生象
征、变形、夸张、抽象的荒诞效果,折射出现代生活内在的本质。
尤斯曼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山间的手和圆物》
尽管暗房可以切断我和外面世界的联系,但是我在暗房中的活动,又和外面的宇宙万物有
着千丝万缕的牵连。在暗房里,我可以静下心来,进行内心的对话,把我在外面拍到的影像和
我内心的思绪结合起来。对我来说,暗房里的工作决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而是一种艺术的创
造。
1967年,尤斯曼以《摄影中的多次曝光放大技术》这篇论文,获得“古根海姆奖”,成为
美国摄影史上第一个以学术研究获此奖项的摄影家。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举办过100多次个人展
览,并被许多博物馆永久收藏。
尤斯曼作品:
附件:
8
4
阅读全文
美学
我是尤斯曼作品的推崇者,此后我还专门撰文在花冠车友会对于《想象的空间》有过介绍。
拓展阅读:
深化《想法》,推荐一本好书——《想象的空间》网页链接
但是在参加闲聊的人当中,有人也对于他的作品提出了质疑,比如,有些作品并非唯美,甚至
是阴森和恐怖。
其实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有很多摄影作品在不同的人间会引发不同的评价,在不同的地方发
表也会引发了不同的质疑。
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现象而言,我们称之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样的现象更
深层的本质是人们对于美的评价。
由此我们不得不涉及一个庞大而且繁杂的理论体系:美学。
尤斯曼作品:
附件:
8
4
阅读全文
我上学中学的时候在很长时间里书包里都有一本王朝闻先生的《美学概论》,说实话,那时我
看得似懂非懂,而不懂的成分更多。但是这也是在那个时代唯一可以见到的美学书籍,王朝闻
先生也是当时在国内大学里面唯一可以讲授美学的教授。
因为这个领域是真正的形而上,在这个领域涉及到了太多的哲学、心理学以及很多的学者,他
们是:柏拉图、鲍姆加登(美学名称的创立者,人称美学之父)、黑格尔、康德、希勒、采
尼、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佛洛依德。
因为要讲授美学就不得不涉及到这些学人的观点及论述,它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主要是德
国),而且是从哲学、心理学里面分离出来的体系。而在文革时代我们的哲学只有一个哲学,
或者说只有一个人的哲学,心理学也被看成是唯心主义被批判,所以讲授美学非常敏感。
尤斯曼作品:
附件:
8
4
阅读全文
什么是美学?
仅仅是这个美学的定义就很庞杂,我们后面还会涉及到,我理解为:美学是对于美的最本源的
探究。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从具体审美中证明、阐述、推演美的生成和发展。它具体涉及五个方面:
一、局部与整体;二、概念与形象;三、静态与动态;四、理性与感性;五、常态与非常态的
艺术边界。
我们知道,最简单的问题其实也是最复杂的问题。
所以我们才常常被孩子问倒,诸如:“为什么1+1=2?”
而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
以及:
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且慢,我们不需要阔论,我们需要很实际的设问:美到底有没有同一性?
你说有。
那么为什么有些东西(可能是艺术的,有可能是自然的),有的人说美,而另外一
些人说不美?
你说没有。
那为什么会有公认的艺术家和公认的艺术作品以及公认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呢?
所有的这些的这些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到底有没有?
这其实又涉及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艺术的边界。
在这个领域现代美学学者做出的研究似乎比前人更多,因为当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
时,人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也对最为本真的美学进行了探究。
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在美国做访问学者间,接触到了大量超现实主义以及达达主义作品。
这些作品完全颠覆了传统美学的审美观念,所以潘公凯先生也曾经产生过什么是艺术的困惑。
为此他在美国期间写了大量关于现代艺术边界的思考文札,这些文稿经过潘公凯先生的整理和
考证,形成了他的书稿《现代艺术边界》。之后被甘阳收录到了“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
仍然受篇幅所限,关于艺术边界这个领域只点到为止。
尤斯曼作品:
附件:
8
4
阅读全文
关于审美的差异性
美学研究中很重视审美体验的重要性。这告诉我们由于审美体验不同,人们的审美
能力、审美取向、审美标准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18世纪德国学者对于美学的论述形成了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美学理性派,在理性派
的兴起时,马克思也是一位重要的学者。我们一般认为马克思毕生的三大体系是: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实马克思所涉猎的范围远不止这
些。我本人不是假想信仰的盲目信徒,但是我确实是马克思作为一个学人的忠实崇
拜者。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审美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与形成审美意识有很重要的关系(而这些
审美意识是可以阐释、可以传承的)。这样的美学观点与他的物本起源学说,与他
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一脉相承。
无论怎么讲,人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审美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是横向的人与
人之间的差异,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存在纵向的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差
异。在杨玉环的时代甚至在18世纪的欧洲都也想象不到在二十一世纪现会时兴“骨
感”美。
更进一步讲,我们不要将审美的个体差异平面化,因为审美也是一种能力。人们在
审美时的个体差异并非仅仅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个体审
美能力的差异性。有的人听贝多芬不为所动,有的人就会泪流满面。而后者往往都
是了解贝多芬的身世,受过音乐训练的审美个体。
听、观、读、触、闻是人们获得外部审美的手段和载体,在这些方面都可以体现出
个体的差异性。
美学重视且承认审美的个体差异性,如此说来,似乎美没有统一的标准,一切全依
赖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尤斯曼作品:
附件:
8
4
阅读全文
关于审美的同一性
美学研究认为美是可以阐释的,美是有规律的,美也是可以记载的。如果没有审美
的同一性,而只有审美的差异性,上述观点都会成为无稽之谈。
在唯物主义美学研究中认为美是物质的客观属性。这是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美
是物质自然的属性,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无论你懂不懂音乐和绘画,跳跃的音符和明瑞的色彩总会给人带来愉悦,这本来是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后来又被实验美学所证实。还有人们对于对称、工整、变化等
认识是共同的。
在美学界众多的学者对于美的本质阐释各不相同:
亚利施多德认为:美的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务由于数字才美,而美来源于数字的秩序,比如圆、方、
黄金分割、数字的比例关系等;
达芬奇说:美完全建立在各部分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而潘公凯先生将美总结为:错构、错置、错序。
关于美的本质也即美的同一性还有很多观点恕不一一引述。这不是盲人摸象,也是
盲人摸象,因为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关于美的共同本质。这些美的本质是客
观存在,与民族、性别无关,是物体的本来属性,这些也就是美的同一性,也可称
为美的统一性。
我们可以设想,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美的同一性将呈现巨大的混乱,比如没有人性之
美的同一性和没有数字关系之美的同一性世界将会怎么样?
在唯心主义美学中佛洛依德等人的观点更强调审美的自我意识,这应当归结于审美
的差异性中。
尤斯曼作品:
附件:
8
4
阅读全文
?
关于审美的问题谈到到现在似乎可以回答我们在本文开始时的设问了:
美到底有没有同一性?
美作为审美的主体是有它自身的同一性,但是在审美过程中,也会产生审美客体的
差异性。大千世界,万物万事都是由这样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共生共存的。
你也许觉得本文太多空泛和抽象,也与摄影相去很远了。
是的,关于摄影与美学我曾经多次犹豫是不是要写,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一是这
个问题很庞杂,先是要介绍美学,再说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其中还要涉及各
种学派与人物;二是这样的文章在网络上远不如说光圈与快门,焦距与景深等受
欢迎,属于吃力不讨好型;三是写这样的东西要看对象,在一个充斥着对于器材崇
拜的地方,在一个还在谈论《数码单反相机中,套头中最好的镜头是。。。。》的地方,
你谈什么美学,玩什么黑格尔、鲍姆加登,那就是对牛弹琴!
上面已经讲过,关于美学就是形而上,它是对于事物本质的探源,抽象是必须的,
不管你理解不理解,没有办法。
但是,如此说来也不是美学就高深莫测,它对于一切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都有现实
意义。比如:什么是艺术作品?
一个人将自己的涂鸦绘画就认为是艺术作品成不成?
不成。
他自己认为是艺术作品只是表现于审美的差异性,而真正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要满足审
美的同一性。
由此我们知道了摄影以及一切艺术创作不是孤芳自赏,它要满足审美的同一性,而
对于具体一幅作品的品评大家不尽相同,那是审美的差异性所致。
这再次涉及到了艺术边界问题,世界上很多学者都对此有过界定,比如潘公凯先生(我认为他
是逻辑学和形态学派的美学家),他这样阐述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
“艺术作品是一种非常态的构成”。
还有很多学者都有与此大致相同或者大致不相同界定,无需引述了,因为所有的界定尽管内容
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界定的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艺术同一性的探讨,因
为他们都认为——艺术具有同一性。
尤斯曼作品:
附件:
8
4
阅读全文
新问题
如此说来又带来一个问题:
艺术是最个性化的创作,强调了同一性,满足了统一性,哪里还有差异性?
我说为什么迟迟不愿写这个文章,原因就在于只要动笔,你就必须坚持下去,要不就是不完整
的,也是漏洞百出的,更是不负责任的。
特别是关于美学,其实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无论你想讲得这么具象,它的本质还是抽象的。
它似乎距离怎么拍?以及距离大家推崇的“德味”还有十万八千里。
但是你如果拍到了一定程度,如果你想对于摄影有更深入的了解,摄影与美学就需要了解。
尤斯曼作品:
附件:
8
4
阅读全文
评论
最近回复-
看尤斯曼作品,让人觉得生与死一样的感觉。。。:handshake:2013-01-06未知 8 4
关于美学中的符号学说
在美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符号,它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符号。
符号,这里里面既包含了审美的同一性,也包含了审美的差异性。
尽管我本人对于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性(就小说艺术而言)不敢恭维,但是他创造
的阿Q绝对具有符号意义,而且这个符号具有整个人类的同一性。而鲁迅先生杂文
的冷峻笔调也是他个人专属的符号。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象阿Q这样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还有堂捷柯德、蒙娜丽莎、思想
者、套中人。。。。而对于创造出这样具有同一性的艺术典型,创造出具有人类抽
象符号意义的伟大作者们,我们就称之为:艺术家。
符号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作者创造出的具有艺术同一性的典型,它还包括艺术家形
成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就如同符号一样与艺术家如影相随,比如白石的画,王朔
的痞子文学,舒婷的朦胧诗,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小说,郎静山的山水情怀摄影作
品,舒伯特的音乐。。。。对于他们的作品我们甚至可以不用看署名,就可以做出
判断,这就是符号。对于这样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作者,我们也同样称之为艺
术家。
好了,结论只有一个:只有那些将审美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做到最完美结合的人,才
被称之为:艺术家。
同理,只有将同一性与差异性做到最完美结合的作品,才可以称之为艺术作品。
尤斯曼作品:
附件:
8
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