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逛不够---新绛“龙兴寺”
新绛龙兴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四府街社区,龙兴路北端高崖上。坐北向南,南北长128.6米,东西宽37.4米,占地面积4809.64平方米。
新绛龙兴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称龙兴寺。宋时,太祖赵匡胤寓居于此,改寺为宫,后僧人占据,恢复龙兴寺之名。
新绛龙兴寺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108级台阶、碧落碑、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大殿前左右有关公殿、娘娘殿;左侧留有山门,前有韦陀楼及西厢房三间。
《碧落碑》坐落在大雄宝殿前。《碧落碑》是一块唐代小篆碑,高2.26米,宽1.03米,厚0.21米。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谨,后人难以认读,自宋代以来被篆书家奉为金科玉律,素有“天下篆刻奇文”之称。碑上的小篆字体,如行云流水般优雅,又如波涛汹涌般有力,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碧落碑》,全称《李训等为亡父母造大道尊像》。对于碑名的由来,有说是取于碑文中的“栖真碧落”一词,有的说是因为碑在碧落观中。
此碑系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文为篆体,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缺,实有630个字。
篆书由谁书写的很难确定,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不管怎样,它是唐代篆书书法中的一件精美而又风格独特的作品。笔画细挺,线条圆润,字狭长,有的笔画、部首仍然保留了大篆字体的象形特征,让人想到日月、云霜、虫鱼等自然界的事物,显得古朴而有意趣。结构大多上紧下松,左右对称、平稳,整篇碑文在布局上整齐严格,又具有丰茂古雅的特征。
《碧落碑》上的字,有的源于殷商甲骨,有的源于周朝钟鼎,有的则出自秦刻石鼓文及《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该碑还有一个非常独特之处,使用了三十多个假借字,这样一来***增加了辨识的难度。
在《碧落碑》中,多次出现的同一个字,极少有相同写法,且字字有源有据。而它用小篆笔法书写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这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一个创造。
而也因于它在书法艺术上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名播宇内,显于古今,为世人所珍爱。 如果没有相当的古文和书法功底,实在难以辨识和通读全文。
立碑整整二百年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个名叫郑承规的人奉命用正书将碑文释出,刻于另外一石,以便后世识读和临摹。《潜研堂金石文跋》中就记载了这件事说,此碑“篆字奇古,小儒咋舌不能读,赖有郑承规释文稍可句读。……要非精研六书,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自宋以来,篆书家奉此为金科玉律,莫敢轻易一字。”
或许正是由于碑文是这样的奇古、精绝,后世便为《碧落碑》蒙上不少神秘的色彩。一些史志杂书中也记载不少轶闻传说。据《洛中记闻》和《金石录》载,碧落碑文写成,即将刊石之际,恰巧有两位道士前来请求刻之,二人拿到碑文后,便关门封户,闭目静坐,一连三日,昼夜不出,房内半点声音也没有。众人觉得好是奇怪,就一起去开门观望。不料房中竟然空空如也,两个道士早已无影无踪,只见一对仙鹤双飞起舞(一说为双鸽),尔后便翩然离去。而碑文竟似鬼斧神工,宛然在目。因事出之奇,文成之妙,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书家名流仰慕而来。
据说,自诩为李斯之后的李阳冰见了此碑后,爱慕备至,居然徘徊数日不忍离去。左右琢磨,反复研习。谁知到底也没有学成个样子,惹得他十分恼火,自恨不如,竟愤然以槌击之,羞愧而去。碑上有一块残缺,相传就是李阳冰的槌痕。后人不仅把这个有趣的故事钤镌刻在碑侧,还依照原样重刊了一石,与唐《碧落碑》并列一处,称之为新碑。
新绛龙兴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梁架为元代遗构。殿内后槽设佛坛,供奉着七尊宋金时期的彩绘泥塑佛像。
塑像中间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东侧为报身佛“卢舍那佛”,西侧为应身佛“释迦摩尼佛”,在三座主尊两侧,还分别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等四大菩萨,
彩塑通体高约4.5米,面相庄严,衣袂宽厚,身形伟健,佛像面容丰满,神态安然,脸部和身形的刻画都较真实,菩萨的发髻、天冠、披帛、裙身都有着显著的宋金风格。
这堂彩塑,实际上早期被损毁的比较严重,近些年修复了。大雄宝殿内的七尊彩塑,在XX期间受到了损毁,佛像的琉璃眼珠被系数挖走,而现在的则是后来修补过的。
关于塑像颜色发黑,据说是因为在民国时期,当地百姓为躲避战乱在此生活,长期在大殿里面做饭、取暖、烧柴,就给原本金灿灿的塑像都蒙上了一层灰烬。这一点从塑像基座、须弥座上的沥粉贴金工艺就能看出来。而彩塑的上部,特别是面部则被彻底熏黑,损毁较为严重,目前清理只露出了莲座和部分衣物的细节,实属可惜。
新绛龙兴寺的彩绘泥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我国古代彩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龙兴寺塔,坐落在大雄宝殿之后,坐北朝南。据记载此塔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原高八级,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塌坍予以重修,重修时外皮包以青砖,且增至十三级,通高43.7米。塔呈八角形,每边长4.3米,为楼阁式砖塔。龙兴寺塔为绛州古城的独特标志,故亦称“绛州宝塔”。
龙兴寺塔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宝塔腾烟”这一奇观令人迷惑不解。据新绛县志记载,龙兴寺塔曾六次腾烟:光绪元年、1937年、1971年、1976年、1993年。据1941年《重修新绛龙兴寺碑记》记载,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曾“塔顶腾烟,青云直上,为发达科名之征兆”。
1971年中秋节期间,每天近黄昏时分,塔顶升起团缕青烟,盘塔顶环绕,持续约半小时自行消失,距塔三、四百米皆可清晰目睹,重复十余天才止,围观者日不下千人。
据新绛县博物馆记载,1993年8月21日至28日连续8天每天近黄昏时分,宝塔又腾烟,持续时间不一,人们借助摄像机近距离观察后确定不是蚊虫缭绕。究其原因还有待科学考证。
新绛龙兴寺因其建筑布局的独特性,建筑结构的科学性,以及碑刻、塑像的艺术性等,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2006年5月,新绛龙兴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