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00
单门前钩——国产军机减速伞舱小考
着陆减速伞(下文简称减速伞)也称为阻力伞,是飞机在着陆时施放出来拖于后面的伞具,利用增大空气阻力的原理达到飞机减速的目的,从而减少着陆距离。飞机机轮上的刹车减速作用受最大静摩擦力的限制,在飞机在着陆接地后最初一段滑跑距离内,由于速度较大,飞机具有一定升力,垂直负荷较小,可以理解为飞机的重量没有完全落在机轮上,此时机轮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较小,机轮刹车对飞机的减速作用是有限的。而减速伞是利用增大气动阻力的原理使飞机减速的。减速伞产生的气动阻力与飞机滑跑速度成正比,也就是滑跑速度越大,伞衣产生的阻力也就越大,减速作用越明显。而当滑跑速度变小时,它的减速作用也明显降低。减速伞的这一特点和机轮刹车正好相反。在接地最初阶段速度较大时,减速伞的作用明显,机轮刹车作用不大,待飞机速度下降后,机轮刹车作用增加大,减速伞作用则下降,二者配合使用,长短互补,可有效缩短飞机着陆距离。尽管并不是高技术装备,但正是因为其简单、有效、可靠,所以从第一代到第五代喷气式战斗机,从单发的战斗机到8台发动机的B-52轰炸机都有使用,就在连每一千克重量都要仔细斟酌的航天飞机上,减速伞也是固定装备。
*****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7月21日凌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完最后一次任务平安归来,展开减速伞。航天飞机从此退出载人航天的舞台
*****
我国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着陆放出减速伞
*****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7月21日凌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完最后一次任务平安归来,展开减速伞。航天飞机从此退出载人航天的舞台
*****
我国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着陆放出减速伞
8
4
阅读全文
评论
最近回复
共6条评论
减速伞在各种飞机上应用已超过半个世纪,但减速伞的外型和运作方式却没有大的变化,其中的原因就是:这是一个从原理到形式,简单明确的装备。减速伞几乎全部装在前三点起落架布局的喷气式飞机上。在飞机主轮接地后,先放出一个小伞,称为导伞,导伞迅速展后从伞袋里拉出主伞,主伞展开后依靠伞衣形成的空气阻力来制动,达到飞机减速的作用。最后,当飞机速度进一步下降时,为避免伞衣被喷气高温烧灼和地面磨擦,飞行员启动抛伞装置,使减速伞与飞机脱离,完成整个使用过程。这时地勤需要快速把减速伞清理出跑道,避免影响后面飞机降落。
*****
着陆时开始放伞的歼-8II,可以清楚的看到导伞展开,正在拉出主伞——实际上,所有飞机减速伞工作过程都差不多
*****
参加“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的我军8架歼轰-7A,抵达俄罗斯沙戈尔机场降落。地勤迅速拖走刚抛掉的减速伞
*****
着陆时开始放伞的歼-8II,可以清楚的看到导伞展开,正在拉出主伞——实际上,所有飞机减速伞工作过程都差不多
*****
参加“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的我军8架歼轰-7A,抵达俄罗斯沙戈尔机场降落。地勤迅速拖走刚抛掉的减速伞
8
4
阅读全文
我国飞机使用减速伞从歼-6开始。之前装备的米格-15和歼五/米格-17战斗机,由于着陆速度还不高,没有装备减速伞。这两种飞机其实在前轮都没有刹车装置,只有主轮“两点”有刹车。而到了歼-6,也就是米格-19战斗机,除了“三点”起落架上都有刹车之外,还另外配备了减速伞。米格-19在使用减速伞的情况下,要比仅使用刹车的滑跑距离缩短约30%以上。我们就从米格-19开始说起。将减速伞舱在我国的主要军机上的发展变化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去看看这个并不太起眼的细节。
所有型号的米格-19和早期生产的歼-6的减速伞在使用前,都装在机身上相同的一位置——据《歼-6飞机构造讲义》的文字描述是位于机身第30-33隔框左下方。直观一些的描述是左侧平尾下方,左侧发动机下面靠近机身中线腹鳍的位置。这是一个说起来拗口,看起来也很少注意到的地方。减速伞舱有两扇一大一小向外平开的舱门,且舱门的外形不是规的矩形。
*****
米格-19的仰视图,红圈所示位置即是减速伞舱门
所有型号的米格-19和早期生产的歼-6的减速伞在使用前,都装在机身上相同的一位置——据《歼-6飞机构造讲义》的文字描述是位于机身第30-33隔框左下方。直观一些的描述是左侧平尾下方,左侧发动机下面靠近机身中线腹鳍的位置。这是一个说起来拗口,看起来也很少注意到的地方。减速伞舱有两扇一大一小向外平开的舱门,且舱门的外形不是规的矩形。
*****
米格-19的仰视图,红圈所示位置即是减速伞舱门
8
4
阅读全文
*****
捷克斯洛伐克使用米格-19S,圆圈处是打开的减速伞舱门,这个角度不多见
捷克斯洛伐克使用米格-19S,圆圈处是打开的减速伞舱门,这个角度不多见
8
4
阅读全文
减速伞迭好后放在伞舱内,主伞通过一根钢索上的挂扣与飞机尾部的减速伞绳固定锁钩相连。后来在使用中发现钢索断裂后会回弹打坏机身蒙皮,所以换成了尼龙绳。在伞绳上有一个被称为“细颈”的装置,它是一个定力拉栓,当主伞产生的拉力超过额定值时会断掉,防止因飞机着陆速度过大,或空中意外放伞时产生的过大拉力,破坏飞机结构。歼-6飞机使用的“细颈”额定值是3660公斤。
*****
减速伞绳挂钩的位置
*****
投(抛)伞动作筒、伞绳固定锁钩、绳扣的结构图。放伞和投伞均由各自的电磁冷气开关控制
*****
减速伞绳挂钩的位置
*****
投(抛)伞动作筒、伞绳固定锁钩、绳扣的结构图。放伞和投伞均由各自的电磁冷气开关控制
8
4
阅读全文
*****
米格-19/歼-6早期型着陆减速伞工作示意图
米格-19/歼-6早期型着陆减速伞工作示意图
8
4
阅读全文
*****
前苏联空军的米格-19着陆放出减速伞
前苏联空军的米格-19着陆放出减速伞
8
4
阅读全文
实际上,米格-19是米格系列第一种使用减速伞的战斗机。苏联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也是空白。将减速伞舱设计在机腹下方,在使用中暴露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减速伞绳的固定锁钩在飞机轴线之下,当减速伞打开后会产生一个很强的低头力距,此时如果前轮未有接地,就会使前轮过重地砸向地面,这很容易折断起落架而发生事故。此时飞行员必须向后拉杆来抑制飞机低头。我军在使用早期歼-6时,这种事故时有发生,起码是三等事故,修复飞机又需要一两月的时间,严重影晌飞行安全和出勤率。所以在歼-6的操作手册上,对着陆放伞的操作有详细的规定——在飞机前轮接地后,(也就是三个轮子都接地以后),而且滑行速度小于250公里/小时,飞行员可以放减速伞。
这个蹩足的规定虽然保证了飞行安全,却使减速伞的作用大大降低。象米格-19这种前三点式布局的飞机,在降落时是两个主轮先接地滑行,待速度进一步降低时,前轮接地。此时飞机已经在跑道上滑行了一段距离,三轮接地后,还要注意等飞机速度降至250公里/小时以下时才能放减速伞,等伞衣完全展开时,飞机已经在跑道上滑行了可观的一段距离。最重要的是,着陆是飞行中最危险的一个阶段,飞行员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恰到好处的放减速伞并非易事——投放早了,影响飞行安全,投放晚了,影响减速效果。这样就导致了减速伞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其实在米格-19的原产国前苏联,也发现了这个的问题。只是米格-19在前苏联是个地道的过渡机型,在其量产之时,米格-21的原型机已跃上蓝天,两年多之后,米格-21就进入了量产,这个减速伞带来的问题,和米格-19上的各种设计缺陷都被弃之一边。顺便说个故事,我国在仿制米格-19初期,由于原始设计中的液压系统所用助力器的功率不足而引发飞机抖动,但当时找不出问题所在,只好搁置。1961年,时任航空工业局副局长的徐昌裕陪同空军司令刘亚楼赴苏联进行引进米格-21的谈判期间,参观了高尔基市飞机制造厂。徐昌裕问该厂总工程师:“你们生产的米格-19抖不抖?”苏联人回答:“抖。”徐昌裕再问:“你们是怎么解决的?”苏联总工程师指了指正在批生产的米格-21说:“现在都解决了,没问题了,米格-19已经停产了。”
中国自1958年开始在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飞)仿制米格-19P型飞机。大约在1970年左右将减速伞舱由机腹上移至垂尾根部,伞绳的固定锁钩也随之移到伞舱内,这样就位于机身的轴线之上。当减速伞打开后,会产生一个抬头力矩,飞行员就不必刻意想着向后拉杆的问题。这符合前三点式起落架飞机着陆的操作习惯。因而飞机可以在较快的速度下放出减速伞,以歼-6为例,放伞时的时速可以提高到280公里。有经验的飞行员甚至可以在机轮接地前2米左右的高度就开始放伞动作,等机轮接地之后,减速伞已经全部展开,达到最好的减速度效果。并可以大幅降低轮胎磨损。这种上移到垂尾根部的减速伞舱外型呈纺棰型,舱门是左右对开的,减速伞绳的固定锁钩位于圆柱形伞舱内的后下部,所以简称为“双门后钩”。从型号上看,在可以确定是“沈飞”产的歼-6上,使用的都是这种结构的上移减速伞舱。当时除了“沈飞”之外,“贵航”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即后来的“洪都”也生产过歼-6。至于“双门后钩”能不能成为“沈飞”产歼-6区别于其他厂的识别特征,还有待考证。
这个蹩足的规定虽然保证了飞行安全,却使减速伞的作用大大降低。象米格-19这种前三点式布局的飞机,在降落时是两个主轮先接地滑行,待速度进一步降低时,前轮接地。此时飞机已经在跑道上滑行了一段距离,三轮接地后,还要注意等飞机速度降至250公里/小时以下时才能放减速伞,等伞衣完全展开时,飞机已经在跑道上滑行了可观的一段距离。最重要的是,着陆是飞行中最危险的一个阶段,飞行员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恰到好处的放减速伞并非易事——投放早了,影响飞行安全,投放晚了,影响减速效果。这样就导致了减速伞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其实在米格-19的原产国前苏联,也发现了这个的问题。只是米格-19在前苏联是个地道的过渡机型,在其量产之时,米格-21的原型机已跃上蓝天,两年多之后,米格-21就进入了量产,这个减速伞带来的问题,和米格-19上的各种设计缺陷都被弃之一边。顺便说个故事,我国在仿制米格-19初期,由于原始设计中的液压系统所用助力器的功率不足而引发飞机抖动,但当时找不出问题所在,只好搁置。1961年,时任航空工业局副局长的徐昌裕陪同空军司令刘亚楼赴苏联进行引进米格-21的谈判期间,参观了高尔基市飞机制造厂。徐昌裕问该厂总工程师:“你们生产的米格-19抖不抖?”苏联人回答:“抖。”徐昌裕再问:“你们是怎么解决的?”苏联总工程师指了指正在批生产的米格-21说:“现在都解决了,没问题了,米格-19已经停产了。”
中国自1958年开始在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飞)仿制米格-19P型飞机。大约在1970年左右将减速伞舱由机腹上移至垂尾根部,伞绳的固定锁钩也随之移到伞舱内,这样就位于机身的轴线之上。当减速伞打开后,会产生一个抬头力矩,飞行员就不必刻意想着向后拉杆的问题。这符合前三点式起落架飞机着陆的操作习惯。因而飞机可以在较快的速度下放出减速伞,以歼-6为例,放伞时的时速可以提高到280公里。有经验的飞行员甚至可以在机轮接地前2米左右的高度就开始放伞动作,等机轮接地之后,减速伞已经全部展开,达到最好的减速度效果。并可以大幅降低轮胎磨损。这种上移到垂尾根部的减速伞舱外型呈纺棰型,舱门是左右对开的,减速伞绳的固定锁钩位于圆柱形伞舱内的后下部,所以简称为“双门后钩”。从型号上看,在可以确定是“沈飞”产的歼-6上,使用的都是这种结构的上移减速伞舱。当时除了“沈飞”之外,“贵航”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即后来的“洪都”也生产过歼-6。至于“双门后钩”能不能成为“沈飞”产歼-6区别于其他厂的识别特征,还有待考证。
8
4
阅读全文
*****
减速伞舱上移后,位于机身轴线之上
减速伞舱上移后,位于机身轴线之上
8
4
阅读全文
*****
着陆中的“枭龙”01号原型机。减速伞舱位于机身轴线之上,前轮还没接地,伞衣已经完全展开,产生的抬头力矩作用明显。注意垂尾上的“Super-7”显示着它与歼-7深度改进型“超七”项目的渊源
着陆中的“枭龙”01号原型机。减速伞舱位于机身轴线之上,前轮还没接地,伞衣已经完全展开,产生的抬头力矩作用明显。注意垂尾上的“Super-7”显示着它与歼-7深度改进型“超七”项目的渊源
8
4
阅读全文